Icfj 的一个项目

在报道和新闻室中身体力行促进伤健共融

Oct 28, 2023 发表在 多元与共融
A laptop with an additional keyboard attachment to make it accessible for someone with a disability

据估计,全球有 13 亿人患有严重残疾。随着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预计这数字只会有增无减。

在月前的在线新闻协会会议的一节座谈上,专家讨论了目前关于伤健人士的报道的不足之处,以及新闻编辑室能如何努力推动多元共融。残疾记者协会总监 Cara Reedy退伍军人新闻协会主席 Russell Midori世纪基金会(The Century Foundation)记者兼新闻学人 Ryan Prior 分享了记者能更好地于报道中採纳伤健人士视角的建议。

以下是该座谈讨论的一些重点:

打造无障碍的新闻编辑室

儘管我们已努力在新闻编辑室推动多元共融,但新闻业在照顾残疾记者的需要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Reedy 说,虽然令你的新闻编辑室变得更无障碍,乍听可能成本很高,但当中很多附加功能其实并不是那麽昂贵。

“大多数 [针对伤健人士的] 设施费用为 500 美元或更少。通常,当你花上 500 美元时,每个人都将能享受这些设施。这不是需要重複支付的成本,” 她解释。

能够为残疾记者和受访消息来源提供便利,不仅能使他们受益,而且还有助新闻组织能讲述更具包容性的故事,吸引并凝聚更多受众。

“作为新闻机构,我们通常的目标是寻求真相,对吧?” Midori 说。“ [为残疾记者] 提供便利可以让你更接近真相,因为多元倡议的作用不仅仅是追求时髦,它实际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讲述我们的故事。”

适时变通

某些员工和消息来源的需要,可能会需要你调整既有的工作方式。你应该理解这一点,并尽力迁就他们。

“许多 [伤健人士] 会希望透过电邮或短讯进行採访,因为他们更喜欢文字而不是直接 [与你] 交谈,” Prior 说。

这也可能需要编辑延长撰写文章的时间:讲述这些故事,比单单因为它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而放弃更加重要。

“如果只因时间紧迫而忽略这个故事,哪麽你到底在讲什麽故事?” Reedy 说。

每个人定义自我身份的方式都不一样

在不同行业中,对于边缘化群体的成员是否应该首先按其外在身份(如 “自闭男 (autistic man)”)或个体(如 “一位患有自闭症的男子 (a man with autism)”)进行分类,一直存在争论。

很多记者都被教诲要以人为本,身份先行。然而,这并不意味每个人都麘选择以同样方式去标籤自己。

“我曾说,我是一个侏儒症患者。现在我说我是侏儒,因为那是我的身份。这是我在世界各地游移流动的方式,人们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认到身份和残疾的概念,” Reedy 说。

在採访伤健人士的消息来源时,你应主动询问他们希望如何被描述。即使你本已认识他们,他们所选择的自我认同形式也有可能已改变。请谨记,人们可能不会认为残疾是他们身份的一部份;他们可能选择不提及此事,以避免歧视、暴力、失业,或被视作无力自助的一群。

“有些人并不视自己为残疾人士,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残疾,” Reedy 说。

伤健人士也是专家

在 Prior 撰写《The Long Haul》一书时,他注意到他採访的有关 COVID-19 长期症状的患者们,是这话题的最佳消息来源。

“我想接触所知最多的人。我跟医生和科学家进行的採访常常是最令人沮丧的,” 他说。“一开始我只是想获取信息。病人有这些信息,而医生却没有。”

一开始时,採访医疗专业人士或研究员似乎是有关残疾及其影响的故事的唯一进路。然而,患有这种残疾的人也可以成为信息来源,分享自己的在地生活经验。他们可以令访谈变得更具吸引力,同时为你的故事添加人性化的元素。

“患者是专家。有亲身经历的人,比医学专家拥有的知识多出 10 倍甚至 50 倍。” Prior 说。

一个体制的效用,取决于它如何令残疾人受益

残疾议题在很多故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连结常常被忽略、轻视或归类为小众议题。例如,伤健人士的贫穷率是非伤健人士的两倍以上,但很多有关贫穷的故事仍没有提及残疾处境。

“我们试图让记者们明白,当 [他们] 看到残疾时,并不是 ‘哦,那件事刚刚发生了’ [或] ‘哦,好吧,随便吧,’” Reedy 说。“ [这是] 因为贫穷不仅会造成残疾,[而且] 还会加剧残疾困境。那麽我们为什麽不去多谈谈呢?”

Prior 则建议,研究对伤健人士的影响,可以是任何调查的上佳起点。

“如果你想做优秀的调查报道,不妨就从伤健人士开始,因为你可以从中观察任何体制如何对待伤健人士,那就是评价该系统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 他说。


图片来源:Elizabeth Woolner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