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科学领域已变得不可或缺——它能帮助研究人员解决各种问题,从分类星系和改善天气预报,到记录超新星爆炸等罕见现象等等。
儘管如此,很多专业科学传讯人员——包括像我一样专门报道太空科学的记者——对于在日常工作中採纳人工智能的想法仍抱持谨慎、警惕甚至反对的态度。
ChatGPT 等以大量数据进行训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程式无疑引起了最多的争议;它们的使用往往会招致怀疑以及对伦理、准确性和可信度的担忧。
同一时间,人工智能其实已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哪怕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比如 Grammarly 和拼字检查等工具可以辨认我们写作中的错误,而我们当中不少人都有使用翻译程式。那些一直争论人工智能的新闻应用是否合乎伦理的人忽略了这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技术。
只要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强大的盟友,在不损害专业操守的情况下提升记者的工作。在本文中,笔者希望分享一些见解,帮助报道科学相关主题的媒体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了解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他们的工作的小建议。
为不同的受众调整复杂的科学文稿
科学记者必须使用清晰的语言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议题。他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报道的阅读简易程度,然后在不牺牲整体准确性的情况下令文章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专业太空科学期刊的读者可能更懂得欣赏有关 ExoMars 任务的 TGO 太空船上的中子探测器技术特性的仔细描述;另一方面,主流科学刊物的读者需要更易于理解和生物的描述,例如善用隐喻或类比来阐释部份内容。
苏黎世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学系资深研究员兼教学助理 Sabrina Heike Kessler 认为 ChatGPT 在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她指出:“ChatGPT 擅长用简单的方式解释复杂的问题。”
科学传讯人员、NASA 天体生物学传讯协会成员 Rajat Bhushan Gupta 解释了他如何以这类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我使用人工智能来按目标受众订制我的写作修辞,为普通大众简化复杂的主题。例如,我首先勾勒出草稿,然后要求 ChatGPT 或 Perplexity 按特定类型的受众或特定年龄组订制不同风格。”
Gupta 也使用人工智能来分析科学文章:他将论文上传到上述的其中一个应用程序,并要求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找出差距或尚未充分研究的方面,以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局限(例如关乎方法的问题)。他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将数据和图表视觉化。
处理和理解科学信息
撰写有关科学主题的深入文章,可能需要记者查阅大量的报告、教科书甚至百科全书;不少记者可能需要将信息从英语翻译成他们的母语。
对于那些没有 STEM 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我们检视我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程度,将长篇技术文稿简化,并从科学论文中提取最重要的信息。
“像对待五岁小孩一样向我解释一下” 是帮助人工智能工具分解复杂素材的一个有用提示。
翻译、事实查核与研究
ChatGPT 和 DeepL 等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可协助记者翻译文字内容,并找到复杂术语的定义。大约五年前,笔者花了几个小时寻找一个技术术语的翻译,以便将之包含在火星轨道器的信息图表中。如今,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翻译同一个术语只需不到一秒钟。
同样重要的是,记者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核实信息、检索特守信息,并辨识逻辑不一致、数据矛盾和研究中的错误。这在分析大型数据集时就尤其方便。
提升跟受众的连结
据专门製作科学视频内容的公司 Broader Impacts Productions 称,人工智能还可以用来分析观众的情绪。
该公司网站称:“ [在科学传讯中],我们常常难以断定我们的工作成果被如何接受。如果我们要提高效益,评估就需要成为我们传讯工作中更核心的一环。ChatGPT 可以对一段文本进行基本的情绪分析,这可以加快你的评估和迭代过程。”
人工智能作为神经多样性记者的助手
笔者想提到的人工智能的最后一个好处,对所有媒体专业人士可能都有用,不过对神经多样性记者尤其重要。《Press Gazette》在 2024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很多记者都可能不同类型的神经多样性障碍,最常见的是过动症和自闭症,即使他们没有透露自己的诊断结果。
儘管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和自闭症等疾病大多附带某些优势(例如高度专注的能力),但它们也可能带来挑战,大大减慢工作流程,甚至导致职业倦怠。
在这些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不可或缺的助手。笔者有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ADHD),经常使用人工智能来优化我的工作。比如,当要处理的信息太多,令我的注意力下降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例如 ChatGPT、Otter.ai、Descript)来转录或口述文本再理顺素材结构,过程就变得更简便。当思绪奔涌的速度超过打字的速度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你掌握想法,并找到适合它们的位置。
有些人将人工智能视为灵丹妙药,有些人则认为它是新闻业终结的预兆。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码新闻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跟任何涌进新闻领域的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的影响既不会像末日论者预测的那样可怕,也不会成就狂热份子所期许的乌托邦。”
正如科学记者兼编辑 Mićo Tatalović 写道,在最理想情况下,科学记者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从日常琐碎任务中解放出来时,将能腾出更多的时间 “亲自走访现场报道、进行调查,并花更多时间报道真正重要、而电脑还无法处理的重大新闻”。
在我们实现这一点之前,记者最好利用技术追求进步,同时恪守他们的核心新闻伦理和标准。
图片来源:Benjamin Voros from Unsplash.
本文原发布于 IJNet 俄语分站,现按 Alexandra Tyan 的英译本翻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