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hammad Rizki 在他的手机上浏览着印尼媒体 KamiBijak 报导一位叫 Edy Susanto 的失聪羽毛球运动员。同样失聪的他边看边偶尔微笑——Susanto 在两岁时因发高烧而失去了听力,然而听障并没有阻止他参与体育运动,如今他在羽毛球方面更是成就出色。
“我最喜欢关于成功的伤健人士的内容,” Rizki 用手语说。
2015 年,印尼中央统计局发现,全国有近 900 万 10 岁以上的国民有听力障碍。在另一项调查中,该机构估计,2020 年印尼有超过 2200 万伤健人口,约佔总人口的 5%。总部位于雅加达的 SMERU 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亦发现,印尼的伤健人士受到严重歧视,这料会阻碍他们的发展:他们的生活质量往往低于身体健全者,这反映在较低的教育和健康水平、更有限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少使用公共设施的机会。
由于印尼的失聪或听障人士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Paulus Ganesha Aryo Prakoso 于 2018 年 9 月创建了 KamiBijak,即 “我们讲雅加达手语” 的简写。该媒体专门为伤健人士製作报导,尤其是有听力障碍的人。
“我们是印尼第一间手语媒体,” Prakoso 说。“我们希望 KamiBijak 不仅能成为伤健人士的信息来源,还能鼓励他们继续工作。” KamiBijak 透过网站、YouTube 频道和 Instagram 发布有关伤健人士动向的新闻,例如他们的工作和专业成就,还有为这群受众而设的培训和保健服务。
该媒体的大部分内容也更积极地报导伤健人士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和克服它们。例如,他们 Instagram 的一个帖文聚焦一个聋哑学生如何完成学业,而另一个视频内容则报导伤健运动员;KamBijak 还会发布有关政府的伤健支持政策的信息。
Prakoso 说:“我们有大约 70% 的内容与伤健议题有关,剩下的 30% 都是一般性主题。”
为小众服务
在过去两年间,KamiBijak 一直是 Rizki 的信息来源;他们提供的报导跟主流媒体形成鲜明对比:很少有主流广播媒体有引入手语翻译,而就算有的,他们的手语速度往往很快,令 Rizki 难以跟上。
自出生起就失聪的 Dina Handayani 在试图跟上新闻内容时遇到相似的障碍。她解释,新闻广播的手译员在画面上只佔有很小的空间,因此无法清楚地看到手译员的动作。她说:“这与 KamiBijak 不同,后者的手语翻译员所佔的画面空间很大并且动作较慢,让我更易理解信息。”
Prakoso 说,Rizki 和 Handayani 提到的障碍,在听障社群之间比比皆是。
他说:“我们的广播不仅通过手语进行,还配备了字幕和音频,不仅让听障人士更容易收看,其他伤健人士亦然。
KamiBijak 团队
KamiBijak 的六名全职员工中,有四名都是失职人士,这包括新闻编辑室的主持人、摄像师和内容创作者。
Prakoso 僱用失聪和听障的员工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技能,并为他们提供新闻业工作机会;这令该媒体平台能够创建与目标受众切身的内容。懂得手语、听力健全的员工则会协助失聪记者採访听力健全的的受访对象与消息来源。
对伤健人士友善的媒体
Rizki 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对伤健人士友善的媒体。他说:“我认为不仅是我,其他伤健人士都对这样真正了解我们的需要的媒体感到非常满意。”
Handayani 认为应该听障人士应该被给予更多的机会以提昇技能和知识。她说:“听障人士以不同的方式沟通,这不代表他们不能像听力健全的人一样自由地与人互动、工作或接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