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j 的一个项目

《纽约客》记者乔治·帕克五点采访心得

作者 Steve Myers
Oct 30, 2018 发表在 新闻基础

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记者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是一名涉猎广泛的新闻人,他报道过《俄亥俄州的中间选民》、《处于困境中的佛罗里达州房主》、《尼日利亚拉各斯市的大规模城市发展》、《缅甸:与世隔绝的被压迫国家》等;他还调查了为驻伊美军提供翻译的当地人的困境,以及美国参议院滥用权利的事件。

在对Poynter的一次访谈中,他谈到了如何进入不熟悉的新闻领域来报道复杂的问题。尽管大多数记者不需要像他一样花大量时间为全国性的杂志报道新闻,但他的采访技巧可以应用到各种类型报道里。

详细了解背景资料

尽管帕克仍是采用传统的新闻采访方式,但他总在采访前花大量时间阅读和了解各种背景资料,包括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历史书籍。

“忽略调查分析和临时抱佛脚不是专业新闻人应有的素质。” 帕克认为,“为了采访,我们必须做紧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例如大量网络资料的收集、与相关人士谈话了解事件背景等。”

2008年,在前往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采访住房危机之前,帕克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了相关新闻故事和背景资料,寻找当地联系人,并与专家进行讨论。他在佛罗里达的采访共持续了二至三周的时间。

“我认为调查中最重要的事是了解当地的历史——这一点甚至很多当地人都不了解,” 帕克说,“历史无处不在,到处都是它过去的产物。”

寻找一个当地的向导

因为经常在不熟悉的地方采访,“我需要有人能提供当地的介绍,并让我们熟悉当地的一草一木。”

帕克在美国参议院滥用权利的报道过程中,就得到了一名对华盛顿甚至参议院都有着充分了解的记者的帮助。

当他决定前往佛罗里达州调查金融危机的根源时,他选择了坦帕作为采访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在那里有朋友可以带他了解当地情况。帕克和朋友开车前往坦帕各个地区,并随机采访当地居民,那里的采访最终成了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

采访时,帕克不断为采访寻找方向。“采访时,我总是不断询问‘我还能采访什么人?’、‘你知道还有什么人处于困境中?’” 帕克介绍道,“人们往往会慷慨地分享这些信息,而且很多人都想说他们的故事。”

用问题引导采访

帕克习惯使用问题,而不是理论或假设,来引导他的新闻采访。

在参议院滥用权利的报道中,他用这样的问题引出故事:“这个地方(参议院)有着怎样的文化?” 帕克介绍说:“我其实想把自己当作一名外来人,一个实地考察的人类学家,走入一个小的部落文化,试图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规则和传统。”

在介绍到有关佛罗里达州新闻报道的关键问题,他说“为什么经济危机在这里发生?这个故事给我很大震动:事件一开始在一个小地方发生,接着在世界各地蔓延,最终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

帕克认为一个好的引导问题能给报道提供正确的方向:“它将我引到有趣的地方,然后我就深入报道它们。”

利用局外人的身份

当采访报道陷入僵局的时候,帕克总是尝试从局外人的观点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他在报道参议员新闻时,美国总统办公室官员就建议他从“外国人的角度看华盛顿”。

因此,帕克用一天时间一个人坐在媒体席观察参议院会议的整个过程,看参议员如何发表演说。“参议员们看起来就像在自言自语,” 帕克说,“我知道这看起来很疯狂,没有人在听参议员说些什么。”“这在参议院已成为一个心知肚明的现象,但对我来说却十分新奇。这意味着他们根本并没有辩论,没有投入地考虑问题。”

报道参议员的记者们早已熟知这样的情况,但坐在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却难以认识到这一点。“这意味着我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新手,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这样才会大吃一惊。”

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

帕克是《纽约客》第一个开博客的记者,每周大约发布两到三篇文章,不过现在数量已大大减少。

一方面,博客让帕克更加直接和自然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并帮助他为杂志写作,因为博客可以让他随时写下自己想到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博客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无法长期深入地去酝酿一个长篇报道选题。”帕克认为博客发表后与读者的互动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工作,特别是在酝酿想法时。“有时候我不想回答任何提问,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想的,我不知道写博客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当他后来写书时,他便用本子来记下想法。帕克认为不论方法有何不同,把想法收集在一处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想法不会总跟随我们,如果不记录下来,他们会慢慢淡化、消逝,最终无影无踪。”

这篇文章最初Poynter Online发布,并授权IJNet翻译并出版。Poynter Online是波恩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的网站,这家学院拥长达35年支持新闻和民主发展的历史。波恩特学院为全世界的媒体从业人员提供各种在线课程,演讲等培训内容。

This stor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by Jingyuan and Shu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