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当俄罗斯坦克轰隆隆地驶向基辅时,许多乌克兰人毅然投军保家卫国;Anastasia Rudenko 则选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矢志以投身解困新闻报道来顽抗战争的可怖。
“当时的我在寻找战场之外发生的事情,” Rudenko 说。“[我的] 报道还需要强调抗逆韧性、创新以及乌克兰人为了求存和重建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不同方式。这些故事经常被忽视,而我当时正希望改变这现状。”
她在 2018 年创办了网络媒体《Rubryka》,这是一个提供公民倡议指引和资源的实用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站开始将重点转往解困报道。
如今,这网站成为了战时的新闻平台,帮助乌克兰人在烽火中奋力求存。网站每月浏览量达 210 万次,其中 80% 来自乌克兰境内;《Rubryka》有部分内容更以英文发布。
“Anastasia 和她的媒体是解困新闻的成功案例,不仅在中欧和东欧,很可能对整个欧洲亦然,是焕然着生命力的解困新闻报道,” Transitions Online 的执行总监 Jeremy Druker 说。Rudenko 特别将她于 2019 年投身解困报道的经历归功于 Druker。
《Rubryka》的优秀报道
《Rubryka》的报道与其他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解困报道的主要概念都融入至其文章中。Rubryka 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回应着一个社会问题,提供洞见、寻找证据,探讨有效和无效方法的局限,并展现解决方案如何能被复制扩大其应用。
“当我向人们介绍《Rubryka》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哇,他们真的能在这样一个饱受苦难的国家找到解决方案吗?’” 解困新闻网络(SJN)的联合创办人、《Rubryka》的坚实支持者 Tina Rosenberg 说。“他们的第二个反应是:‘如果我住在那里,我就必须阅读 [这些故事],才能坚持下去。’这些故事有助于在乌克兰凝聚希望,让公民行动得以继续下去。”
Rosenberg 特别引提《Rubryka》讲述乌克兰人如何照顾伤兵直至他们康復,以及教师们自愿前往前线或在佔领土以乌克兰语为儿童提供教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激励读者,也是任何记者都会引以为傲的故事,” 她说。
《Rubryka》的记者也制作了很多重要的报道,包括如何在爆炸中帮助受害者、妇女们不顾传统性别定型投入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家园、老婆婆们透过游戏支援儿童的健康,以及为在战斗中失去视力的乌克兰士兵提供康復治疗。
解困报道技巧
对于那些刚开始从事解困新闻报道的记者,Rudenko 分享了以下建议:
- 尽可能多地了解解困新闻的运作方式、强大的解决方案的主要关键元素和相关概念,以及进行此类报道的公式。
- 建立消息来源网络。分析你所在国家/地区的最佳实践、案例研究和故事。消息来源可能包括非政府组织、倡议团体、合作的政府机构甚至普通市民。
- 与同业建立联繫,向他们学习,并跟国内外记者保持联繫。在解困新闻领域,人际网络对于支援、学习新技术和结交朋友非常重要。
问问自己:
- 其他地方的记者如何报道类似新闻?
- 是否有可能开展同一主题的跨境报道计划?
- 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值得借镜的地方吗?
在本年 2 月,Rudenko 参加了 ICFJ 跟美国媒体、大学生、大学教授和基金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这活动由自由论坛和范德比尔特大学合办,获 Lumina 基金会的支持。她在会上指出,由于特朗普新政下大规模裁减对外开发援助,《Rubryka》的 88% 资金一夜之间消失了,其中大部分正是跟美国政府之前资助的各项目有关。目前,她正在寻找透过捐款或新的资助机会来维持《Rubryka》营运的方法。
相关参考资源
SJN 的学习实验室是一份解困新闻报道指南,提供有关寻找故事灵感、提出好的採访问题、制作有力叙事等方面的广泛建议。
SJN 的 “The Whole Story” 一文介绍如何在时间紧迫绌的情况下展开解困报道,并提供了由记者分享的 14 项实用建议,包括让人们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寻找具有亲身经历的受访消息来源。
《Rubryka》关于乌克兰重建策略的文章,探讨了解决方案新闻如何帮助重建国家、这种手法的策略价值,以及乌克兰媒体能如何採纳它。
图片来源:Muhammad Imran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