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拉伯之春”在埃及爆发时,世界媒体都将焦点汇聚在这场冲突的中心——开罗解放广场。来自中国的青年记者倪伟峰,也亲历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倪伟峰是中国知名独立媒体机构财新传媒派驻美国华盛顿的记者。他于2011年2月和11月两次远赴埃及,报道“阿拉伯之春”。
“能亲眼目睹这一重要区域的形势演变,我深感幸运。”倪伟峰在接受IJNet采访时如是说。在埃及的经历丰富了倪对冲突新闻报道的理解,也使他总结了以下几条感想。
在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寻找个人故事
倪伟峰(倪):革命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埃及时,突出的个人故事帮助我审视到社会舆论对初次的运动和之后的“二次革命”的不同看法。2011年2月,一个在街头示威的人告诉我他13岁的儿子死于独裁统治者之手,而我正是在那时感受到了民众对民主和自由的振奋之情。同年11月,我又在开罗的公共汽车上遇到一个售票员,他对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能否改善其一大家子的生活状况深表怀疑。这番话则反映出很多当地人对革命的热情正在消退。
不做“空降新闻”
倪:埃及革命发生时,不少记者被“空降”到这个他们知之甚少的国度。有些记者仅仅满足于用英语沟通,其实他们只能获得片面之词。为了避免沦为“记者空降兵”,我向常驻开罗的记者Abdalla Hassan和Themba Lewis求助。其实,记者应在当地雇佣向导,以便更好地与本地人交流,清晰理解局势。
获得团队支持
倪:报道“阿拉伯之春”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我们北京和伦敦办公室的同事24小时协助我研究分析,我是不可能在新闻前线完成报道工作的。团队合作对于高质量的新闻分析着实重要。
运用社会媒体寻找信息
倪:社会媒体不仅帮助埃及的活动家组织运动,还为我的新闻工作助了一臂之力。例如,我在Twitter上追踪并采访到了一个埃及的年轻人。他新建了一个政党,并通过建立Facebook页面进行推广,并动员社会支持与其议会竞选。
而在国内,我的很多读者说他们通过关注财新的微博页面和我的博客,对埃及的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
时刻保持怀疑态度
倪:纵然社会改革运动激动人心,但记者必须时刻对其保持怀疑。埃及初次革命时,媒体有点过分热情和乐观——当时我在开罗的酒店房间里看着电视播放的画面,里面充斥了不少记者的笑脸。果然,“二次革命”证实社会运动并非“蜜月”。媒体应该早在第一次革命时就意识到这点,并对其展开具有前瞻性的讨论。
在我看来,记者在报道时应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具有策略思维,并综合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
王思维参与了本文翻译。
图:倪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