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j 的一个项目

别被 AI 热潮牵着走:实现以用户为本的可持续新闻业

Mar 25, 2024 发表在 媒体创新
Three groups of icons representing people have shapes travelling between them and a p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image. The page is a simple rectangle with straight lines representing data. The shapes traveling towards the page are irregular and in squiggly bands.

大家好,我是 2024 年度 ICFJ 奈特新闻学人 Mattia Peretti,计划的目标是探索新闻机构能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更好地服务他们的社群。在过去的四个星期里,我与众多业内精英展开交流,试图去理解这个问题陈述,并找出如何从中建构什麽方法。

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两件事。首先,我的问题陈述是有盲点的,需要拨乱反正:“如何使用人工智能” 实是错误的框架。其次,我们的新闻业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彻底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创造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我们就无法令我们的行业持续发展下去。人工智能在创造这些新尝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这命题反而无关重要。

于是我决定我的学人计划目标应是去为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奠定基础:一个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新闻业可持续未来的社群。但前提是我们必先关注我们到底希望实现怎样的未来。只有到那时,我们才应去评估人工智能是否以及如何能够(或不能)帮助我们建构它。

这就是我的想法,以及你能如何参与其中,共寻出路。

在我们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群

我活跃于新闻业人工智能应用的话题中已有五年,但直到最近我才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完全错误——好吧,至少大部分都是错的。

这个行业至少 15 年以来一直认为自己处于 “危机之中”(这数字不是我编的:快速搜寻后,我找到了一篇 2009 年讨论新闻业危机的文章,而且很可能还有更旧的类似文章);这个行业亦意识到自己已搞砸了数码化转型,所以现在急不及待要追赶人工智能的潮流,因为 “我们上次错了,但我们不会重蹈复辙了!”

但我们确实如此。我们可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我们肯定会再犯错。我们正在追赶硅谷的尾巴,争先恐后地为他们发布的每一个新的光鲜产品提出应用可能,却没有一个一致的策略来说明我们希望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潜力来服务我们的愿景,实现可持续且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价值的新闻业。

比我聪明得多的人开始认为我们所知道的新闻业已无法被拯救。我同意。但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所以我也认为我们可以重塑它。人工智能不会为我们做这件事,我们也不能单单透过在我们已在做的事情上添加一点人工智能应用就想要取得成功。我们只能透过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来重塑新闻业:我们的使命不是成为内容创造者,而是提供以聆听为本的服务。如果我们坚定地专注于这项使命,并摒弃固步自封的惯习,那麽人工智能实际上可能会有所帮助。

今年,我透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开始了我的奈特新闻学人计划:2023 年,我们开始尝试生成式人工智能,但很多时候,受众完全没有参与对话,这情况到今天亦然。大多数有应用人工智能的新闻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目的仅是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边际收益,几乎都没去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如何帮助我们重思和革新我们为受众服务的方式。

让我更明确一点重申一点:是的,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我们服务,令我们得以更灵活和高效;这些努力并没有错,但这还不够。如果我们止步于此,无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灌输的创新热情去提升前瞻性,真正以创新手段去改变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方式,我们就错失了一个重大的机会。它可能会帮助我们支撑营运开支多一会(这很好),但它不会有助于创造任何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

我不认为新闻业的健康状况应该单以就业人数来衡量;但我并没有忽视过去几个月的多轮裁员正是现阶段的崩坏的明显症状之一。而这种情况不会很快好转。恰恰相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搜索的兴起,搜索流量只会变得更糟。

我们未能理解的是,新闻业的危机既是一个商业模式问题,也是一个产品问题:“主流媒体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没有真实需求信息的情况下仍在盲目继续提供无穷无尽产品的行业。它正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起点上,对用户的需求、习惯或期望一无所知,没有新的分销策略,也没有新的营利方式。”

我们遇到麻烦是因为我们没有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反之,我们沉迷于透过科技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但本质上还是继续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以一种稍微便宜一点、稍微有效一点的方式而已。

创造内容并非我们的使命

我有以下的建议:

我们必须接受彻底的思考转变:我们所做的可能是创造内容,但创造内容本身并非我们的使命。我们常常忘记这种区别,令我们更难用创意去思考我们的使命以及实现这项使命的最佳方式。因为创造更多内容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很多时候甚至与我们该做的恰恰相反。

我们应积极地关注我们的用户和他们的需求。询问人们想要什麽和需要什麽,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年轻人,因为如果我们想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们就是我们应该培养的受众

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想像全新的产品和新闻体验,而不会受到事物现状和可能一直存在的方式的限制,也不会因为我们处于持续的危机模式而感到迫切需要立即建立有利可图的东西。我们需要拥抱玩乐,但要知其目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拥抱研究与开发(R&D)精神:为开发新服务或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无需立即考虑如何能带来利润。

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变革理论,阐明我们相信我们的活动将如何带来我们想要实现的结果和影响。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定义它们?我们想要建构的长远未来是什麽样的?我们需要作出哪些短期改变,才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铺路?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愿意重思一切——我们做什麽、如何做、为什麽这样做、我们知道什麽、不知道什麽。正如《纽约时报》出版商 A. G. Sulzberger 最近在接受路透社研究所採访时所说,“在任何巨大转型时期,要得以向前迈进,必先提出问题,且对答案持怀疑态度,同时不要轻信任何所谓万能解方。”

我认为我们应该一起实现所有这些工作,而不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居家)办公室里独力完成。

我想活用担任新闻学人这一年,以及 ICFJ 为我提供的独特机会,召集一群相信这种变革是必要、且希望同行的人。我希望我们能够将人工智能整合在一起,停止盲目追赶,而是将之用作展望未来的工具。

你想成为这场运动的一员吗? 请给我 mperetti[at]icfj[dot]org 发送电子邮件,并附上几句话,说明本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部份,然后来开始讨论吧。


图片来源:Yasmine Boudiaf & LOTI / Better Images of AI / Data Processing / CC-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