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J全球医疗报道比赛中国区研讨会

par IJNet
30 oct 2018 dans Miscellaneous

2016年,ICFJ的“强生全球医疗报道比赛(Johnson & Johnson Global Health Reporting Contest)”迎来了第三个年头。去年12月15日,ICFJ在全球组织了六个语种的全球网络研讨会。中国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2014-2016年的获奖者和科技报道专家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参与者包括历届获奖记者:南方周报环境健康记者袁端端(2014)、财新杂志资深记者高胜科(2015)、凤凰周刊环境健康记者周鼎(2016),中国科技新闻资深专家贾鹤鹏参与了在线讨论。

进步与发展

在过去,医疗报道局限于行业内媒体。由于政策的影响,传统科技报道普遍关注公共问题,着重于公共治理不善,《科技新闻》前主编贾鹤鹏指出。目前中国的科技报道取得了巨大进步,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体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建立专业团队,对细节问题感兴趣,报道也越发的深入。

由于自媒体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其中;高学历的专业人士投身创作,从到果壳网等专业媒体的繁荣可以看到;从兼职到专职记者,这个领域不再是新闻专业的专属,需求决定市场。

自媒体:真相 vs. 谣言

公随着众对医疗环境问题的关注,对专业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加速化和片段化,随之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谣言快过真相“。

对于读者而言,更愿意看到骇人听闻的新闻,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只关注当前热点话题,无论是视角、表达还是期待上都与专业媒体存在差距。因此,专业媒体不能满足大多数读者的猎奇需求,且表达专业,影响力小,给谣言扩散的空间。

专业科技报道能够“打败谣言本身,无法打败谣言的影响”,贾鹤鹏称。他认为媒体需要与科技界达成共识,学习谣言的特征,提出“上限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表述,尽可能符合目标群体口味,下限是不能违背科学事实和研究的问题“

袁端端以公众对雾霾中存在抗生素的报道恐慌为例,介绍自己如何第一时间找到论文核心作者,以最快时间发表报道,为耐药性的恐慌辟谣。她认为,当有争议的内容出现,需要快速找到核心作者,单纯的外围专家解说会造成更大的误解,需要平衡对研究者的误读和吸引眼球的媒体内容。

对话的鸿沟

事实上,与会者也工作中看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近年来中国突出的医患关系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制度问题,都影响着报道的深入和质量。专业领域人士视大众媒体带有敌意和目的性,不愿意被推上风口浪尖;出于严谨的学术和工作态度,专业人士看重报道的准确性和可控性;大众媒体记者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只重视结果,存在沟通的障碍。

贾鹤鹏建议,中国记者应该学习西方记者的专业方式,通过对采访对象的深入了解、熟悉论文和著作、掌握专业术语,以建议专业的对话。财新记者高胜科认为新闻学出身的记者无法满足专业报道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打破壁垒和障碍。他还建议记者重视发展与行业内的长期关系,了解专家、对敢于讲真话的专家要做好最大化的保护。

访美体验

每年的全球医疗比赛获奖者,都前往美国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参观和学习;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深入了解美国的媒体和社会,与同行深入进行交流,发现中美之间差距和值得学习之处。研究员表示,美国医疗行业与政府机构和中国不同,对媒体持开放态度,不避讳存在的问题,善于进行反思;专业人士有兴趣与媒体深度合作,形成伙伴关系,为美国媒体的医疗报道提供了智力支持。

强生全球医疗报道比赛(Johnson & Johnson Global Health Reporting Contest)是美国国际记者中心(ICFJ)的旗舰项目,获得美国强生(Johnson & Johnson)的大力支持。

Main image CC-licensed by Flickr via  Tatiana Vdb